财新传媒


黄益平:金融改革中抑制性金融政策的效应

2019年08月16日 15:21
在中国改革的前期,抑制性金融政策的正面效应主导,而在近期,负面效应开始主导
2019年5月7日,上海,行人经过陆家嘴金融区。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金融改革,但如何维持市场与政府作用之间的动态平衡,仍然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图/视觉中国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 兼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特公共政策学院Rio Tinto中国经济讲座教授,为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曾经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General Mills经济与金融国际访问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经济项目主任、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Serica投资基金董事、财新传媒首席经济学家和巴克莱董事总经理/亚洲新兴市场经济首席经济学家。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

  【财新网】(专栏作家 黄益平 特约作者 葛婷婷)中国在改革期间采取了大量的抑制性金融政策。笔者通过研究,分析了抑制性的金融政策在中国过去40年改革期间对总体经济、金融所产生的作用。

  中国40年金融改革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政策与学术话题。一方面,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仍然存在许多的政策扭曲,金融抑制的程度非常高。但另一方面,中国在过去40年改革期间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与金融基本稳定。那么,抑制性的金融政策究竟是直接导致,还是并未阻碍良好的总体经济及金融表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但有助于准确理解金融抑制在中国改革期间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把握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方向,甚至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提供借鉴。

改革期间的抑制性金融政策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吴秋晗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