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民航发动机:国际政治关系的另一种隐喻|全球民航战略观察(5)

2020年09月14日 15:38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大国之间将航发技术作为博弈筹码,利用“产业牌”和“技术牌”达到政治和战略目的,可谓屡见不鲜。中国要想摆脱美国的产业和技术“绞杀”,就必须增强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能力,尽快开发出具有“备份”能力的国产商用发动机,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李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担任《中国经济外交蓝皮书》主编。曾先后在美国亚太安全研究中心、康奈尔大学和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等机构担任访问学者。著有《制度之战:战略竞争时代的中美关系》(2017年)、《制衡美元:政治领导与货币崛起》(2015年)、《制度变迁与美国国际经济政策》(2010年)等,目前主持“竞逐蓝天:航空工业的战略基础”课题研究。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巍 特约作者 向珂妍)2020年8月26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乌克兰总统通电话,再次表达了对中国企业投资乌克兰航空发动机公司马达西奇的担忧。事实上,早在2017年,中国天骄公司就提出要收购马达西奇,并已经成功获得了该公司50%左右股权。但由于美国强硬派的反复施压,乌克兰基辅法院随后以安全调查为由冻结上述股权,并于2020年4月正式驳回了天骄公司解冻股份的上诉。今年8月4日,天骄公司联合乌克兰实力强劲的本土DCH集团向乌克兰反垄断委员会提交收购马达西奇公司股份的申请,以推动反垄断审批,而美国当局则按捺不住再次出手阻拦。一场中乌之间的商业收购为什么会引起大洋彼岸的美国外交部门的多次干预?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吴秋晗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