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资中筠回忆录摘录(14)|鞠躬尽瘁,病而后已

2020年09月27日 10:09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我们自幼读书就被灌输“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的观念,我觉得这种心情可能与精英教育有关,把自己放在历史大潮中评价。一般老百姓谁整天想着自己站在历史哪一边?
资中筠
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与中华美国学会,曾任杂志主编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1996年从社科院美国所退休,仍继续著述,并应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除有关国际政治和美国研究的专业著述外,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财新网】(专栏作家 资中筠)在匮乏中初为人母

  1959年自维也纳回国,去国三年回到北京,又逢十周年国庆,感觉特别美好。只是好景不长,不久就尝到“饥来驱我去”的滋味了。

  在个人生活方面,一件大事是做母亲,生了一个女儿。另一件大事是生病。物资匮乏、营养不良、工作紧张,入不敷出,到1964年终于身体彻底垮台,全休两年,接上了“文革”。所以我回国后实际上只工作到1964年。

  最初的兴奋劲头过去之后,开始体验到物资匮乏的现实。首先是每人登记粮食定量,按月领粮票。我们都自觉把粮食定量按低标准报。我一向饭量较小,以为一个月二十多斤粮食足够了,还没有意识到在一切其他“油水”都没有的情况下,饭量会大得自己都吃惊。刚回国时我还有一次尴尬的经历:我和乐民与张雪玲、刘小石夫妇相约到附近一家熟悉的小餐馆去“打牙祭”。饭后我抢着付账,却不意那价钱高出我出国前许多倍,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没有带够钱。刘小石笑笑说还是我来吧!经他解释才知道那是当时的一项特殊政策,开一些高价饭馆,在特定的商店卖一些高价糕点,以便货币回笼。以我们当时的工资,那种高价餐馆也是很难问津的。以后匮乏的形势日益严重,我的饥饿感也日益强烈,挥之不去。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张翔宇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