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夏春:尽快化解中国经济中的“白天鹅”风险

2022年11月29日 09:59
“灰犀牛”一旦变成“白天鹅”,就要整个社会来承担巨大的代价
2022年4月21日,中国香港,市民佩戴口罩出行。图:Lam Yik/IC PHOTO
夏春
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曾任诺亚控股首席经济学家、集团研究部总经理,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全球宏观经济,资产配置、投资策略和行为金融。

  我的工作在上海和香港两地进行。今年4月底在上海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居家隔离后,我回到香港工作了三个多月。

  8月初,我手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一大早赶到香港机场,通过了现场核酸检测后,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落地后做完核酸检测,终于在接近午夜时分住进了远郊的隔离公寓。

  两天后的早上我开始咳嗽,中午发烧,心想应该是公寓的空调太冷导致,但在香港的太太和孩子说也有类似症状,我有些担心感染。上午就联系了医生,但傍晚才拿到药,很快退烧。

  就在我准备就寝时,接到电话通知入住公寓后的第二次核酸检测为阳性。当时我就对自己说,确诊这个“白天鹅”风险终于降临到了我头上。

何谓“白天鹅”风险?

  我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习惯了把2020年以来出现的疫情称为“黑天鹅”事件/风险,直到我看到畅销书《黑天鹅》的作者Nassim Taleb亲自撰文称疫情只是“白天鹅”。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边放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