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无奈的银行贷款“复肿”

2008年12月22日 14:45
如果不提高经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中国经济明年无法实现7%-8%的增长

  近期公众讨论的焦点和媒体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政府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是否足以提振经济增长,除与实际增加的支出规模相关,还取决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表现,也就是说,这些刺激措施能否促使民间部门增加支出、能否助其恢复信心。

当务之急是增加银行放贷
  当前,出口需求转弱,企业盈利下滑,收入增长放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提高杠杆化程度,以维持经济增长。要知道,留存收益增加是企业减少从银行借贷、从总体上降低杠杆水平的关键因素。季度数据显示,8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已经大幅减速,我们预计,明年整体利润将下滑。
  在一个金融、企业及家庭部门纷纷大规模去杠杆化的环境中(比如美国),仅通过提高几个百分点的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就能抵消去杠杆化的影响,是难以想像的。相比之下,中国的幸运之处在于,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经济放缓的国家,中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没有攀升,因而不需要去杠杆化。
  过去四年间(2004年-200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伴随着储蓄增长,以及经济中债务水平的下降(即“去杠杆化”)。从国家来看,这几年间,贸易顺差及经常账户盈余大幅增加,导致外汇储备翻了一番多;更重要的是,从国内经济的角度看,虽然投资在强劲增长,但其对银行贷款及政府支出(公共债务)的依赖度有所降低,转而更多地依赖企业留存收益和资本市场融资。同时,政府也削减了债务,弱化了其在为投资提供资金方面的角色,从而降低了杠杆比例。
  与以往的情形不同,当前,政府通过采取财政刺激政策、发行更多国债来为新增的支出融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致力于提高经济的杠杆化程度;但是,政府支出的规模相对较小,占GDP的比重仅略高于20%,且政府投资支出占总投资的比重仅略高于10%。
  这样,为弥补企业利润下滑导致的融资下降,提高企业部门的杠杆比率,尤其是增加银行贷款,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银行信贷规模相当于GDP的110%还要多,且占整个投资资金来源的近40%。此外还需增加债券融资,但其作用要小得多。
  在全球去杠杆化的趋势下,中国能否提高经济中的杠杆比例?尤其是,中国的银行是否会增加放贷呢?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汪涛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曾任美国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与策略主管和英国BP集团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高级经济学家;拥有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