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高占军|赤字货币化的四种形式与五个替代方案:危机应对观察(26)

2020年05月25日 13:21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要充分认识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风险。历史上的诸多案例表明,即使是临时性的危机举措,有时也会带来长期后果。在走向赤字货币化之前,除现有的政策空间外,还有诸多替代方案可供选择
高占军
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信证券原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 中国证券业协会特聘专家,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金融衍生品专家组成员,三峡集团顾问,中债资信评估公司顾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中国债券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社科院特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财新网】(专栏作家 高占军)2020年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经济、金融和社会遭遇多重冲击,供给和需求两端均濒临崩溃。为此,各国相继推出大规模纾困方案,其中财政政策总量高达9万亿美元(IMF, 2020年5月),而货币政策也再次担纲,并屡有创新。在此过程中,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重新纳入人们的视野,引起了普遍关注。

争鸣“财政赤字货币化”

  最近,各方都在为如何应对疫情的冲击献计献策。在这一背景下,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讨论突然变得热烈起来。这是好事,但也很有些出乎笔者的意料。去年与此相关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在美国曾火过一段,笔者还多次撰文评论。前不久主要央行,尤其是美联储,又祭出九大紧急货币政策工具来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减压纾困,对于其背后所涉及的财政与货币之间的协调配合,笔者也在密切关注。财政赤字货币化向来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微妙的问题,就算是最激进的决策者面对此政策选项,也会异常谨慎踯躅再三。很难想象一向稳健保守、号称政策空间充足并以“仍在执行正常货币政策”为傲的中国当局,会率先成为MMT的践行者。

  “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四种形式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影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