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论的现实意义

2020年05月28日 08:21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非常时期需要有非常之法,财政赤字货币化弊大于利,不宜采纳,当下用足现有政策空间,并做好财政、货币、监管政策的协调发力,确保对中小企业的精准滴灌是重中之重
沈建光
财新网“战胜市场”专栏作家。经济学博士,现任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曾就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博士后,拥有赫尔辛基大学经济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本科曾就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此前为欧洲央行资深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芬兰央行经济学家,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资深经济学家,国际经合组织顾问和中国人民银行访问学者,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财新网】(专栏作家 沈建光)日前,围绕财政赤字货币化,国内政策研究者、学术界与市场人士展开了一场非常深刻的大讨论。正反双方数轮观点交锋之后,既有分歧也有共识,思路越辩越明。在笔者看来,此次思想大碰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讨论,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法已成基本共识,但突破现有法律红线,由央行直接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被广泛认为是开改革倒车的行为,弊大于利。当然,“财政货币化”讨论有助正视财政困难与民生压力,未来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空间,加强财政货币协调配合,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民生领域的定向帮扶等非常重要,是实现“六保”目标的关键。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策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李东昊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