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绿色标签下的本质

2022年10月26日 12:02
双碳目标的推出及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推上高峰,披上了绿色外衣,然而,从贷款用途和实施要求来看,这类贷款的绿色性质并不明确
邱慈观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

  自2021年7月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后,碳排放权及其相关金融工具成了热门话题。国内市场主要有三种碳排放权,分别是全国性碳配额、各省市核发的地方性碳配额,以及企业通过自愿减排系统所取得的国家核证减排量。以这三种碳排放权作为贷款的抵质押品,所形成的相应贷款就是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

  事实上,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在中国已存在一段时间。自北京、上海、广州等七省市于2011年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3年正式开展交易运作后,此类贷款就现身市场。例如,2014年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报告中,出现十笔相关融资业务。同年另有几笔号称国内”首单”的碳排放权抵押融资贷款,一笔由兴业银行武汉分行湖北宜化集团发放,以湖北碳配额为质押担保,另一笔由浦发银行广东分行对华电新能源发放,以广东碳配额为抵押。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沈昕琪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