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哈佛笔记196】欧元危机:人力与天性的较量(四)

2012年08月22日 09:31 来源于 财新网
任何救助机制的设置都面临两难:如果对债务国要求太严,则达不到救助的目的;如果太松,就会有道德风险,便宜了那些财政不谨慎的国家,而且对他们今后从资本市场融资不利,对其他债务国也不利

  【名家/新秀】(财新专栏作家 陈晋)

  克服“离心力”的办法之一:债务减免与重组

  最明显、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债务减免和重组,让债务国如释重负,重新开始。持有欧元区周边国家债券的个人和机构在享受高利率的时候,一定知道高利率意味着高风险,有可能损失本金是意料之中的。但这个办法普遍被认为是下下策,其主要原因是担心道德风险和赖账蔓延。

  如果一个国家减免了债务,那些勒紧裤带还款付息、实施财政紧缩的国家就亏了。他们也希望如法炮制,减免债务。于是就有如何区分、如何划线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政府救助的长期目的是让这些国家恢复经济增长,然后依靠资本市场融资。当投资者看到一个国家不能按时还款付息,他们“一年招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后就不会再买这个国家的债券。这个国家今后就越难在资本市场融资,对欧元区政府救助就依赖越强。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请付费阅读

陈晋

自2014年初成为哈佛亚洲中心报告员,负责报道“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讲座系列及其他亚洲中心讲座;2015年7月成为哈佛费正清中心关联研究员。从2005年到2013年,为财新传媒(原《财经》杂志)驻波士顿特约记者,《哈佛笔记》专栏作者。2002年于哈佛大学获亚洲研究硕士(MA),1997年于波士顿学院获商业管理硕士(MBA)。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社会问题及公共政策。

版面编辑:彭雨婷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