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宏调认知需反思

2013年03月08日 10:06 来源于 《财新周刊》
学理依据与国际经验都不支持“土地宏调工具论”。行政部门对土地数量的调节相对僵硬与滞后,难以像货币和财政政策那样对宏观形势变动作出灵敏反应
卢锋
卢锋,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英国LEEDS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英国发展研究院(SUSSEX)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开放宏观经济学、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经济学研究。

  【战胜市场】(财新专栏作家 卢锋)2004年初夏,有机会跟经济学家周其仁先生去苏皖湘调研土地问题。时值新世纪开放宏观景气勃然而起,胡温时期第一轮紧缩调控大幕拉开,收紧土地供应是热点关注问题。调研前后月余,所见所闻,大开眼界;又有其仁一路解析,或纵论宏观,或细说掌故,颇有胜读十年书之感。

  上世纪80年代高层读破香港经验,明白城市化过程中“有地便不缺钱”的道理,借鉴土地批租方式启动政府主导的土地市场化进程,成为推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初期主要在沿海利用,进入新世纪后在更大范围发力,构成当时宏观景气的重要微观基础。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张帆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