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人民币国际化:内生改革的逻辑

2014年01月23日 11:24 来源于 财新网
中国需要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手段提高自身在货币竞争烈度日益提升的国际金融中的主动性
邵宇
邵宇: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学博士,牛津大学John SWIRE学者,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暨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曾任职上海宝山区发改委副主任,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系主任、CFA项目主任。2011年加盟东方证券研究所,目前任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策略分析师和固定收益负责人。 代表作品包括《穿越镀金时代》、《危机三部曲》、《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金融创新与体系设计》、《证券投资分析:来自报表和市场的见解》等。

  【战胜市场】(财新专栏作家 邵宇)以积累国际原始资本和发展中国制造为目标,过去受益于尚未完全开放的资本项目交易、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积累起来的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受到的国际金融市场冲击相对可控,这也为中国制造和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创造了环境。

  在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外贸部门规模的跃升是中国本轮长周期的重要特征,制度变革加快了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进程,并缓解了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趋势。人民币在实际钉住美元的时期和2005年年中进入缓慢升值通道后,币值整体仍然保持了低估直至2012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在亚洲工厂的地位得以确认,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内庞大的人口红利被外部需求和内部投资激发出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快速提升,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占比更由2001年的4.3%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11.4%,位居全球首位,而期间美元计的进出口总额的年化增长率高达18.8%。但是,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竞争烈度日益提高,发达经济体去杠杆等因素导致外需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加上国内经济以内需为导向的转型与进一步市场化的改革,这套老模式的有效性会显著降低,而且其维护成本已逐渐大于收益。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阎晓琳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