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无需 “量化宽松”

2015年05月04日 08:18 来源于 财新网
1万亿省级地方债发行不可能导致中国流动性收紧、推高市场利率水平。中国无需引入“量化宽松”政策或如同欧洲央行那样开启“长期再融资计划”
刘利刚
博士,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负责宏观经济、外汇、资本市场以及策略研究。此前,曾任职于香港金管局、亚洲发展银行学院、世界银行和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

  【财新网】(专栏作家 刘利刚)地方债券即将大规模发行之际,市场纷纷揣测中国将出台类似量化宽松的政策,由央行来大规模购买地方政府债券。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并不需要“量化宽松”或“长期再融资计划”政策。在使用类似量化宽松这样的超常规的货币政策之前,中国央行仍然有大量的常规工具可以使用。

  事实上,央行此前的降准已为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理论上,为实现M2的增长目标,央行需要将储备货币的增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在过去两个季度中,为了应对资本流出并保持汇率稳定,中国央行通过卖出外币资产买入人民币资产来干预外汇市场,这导致了储备货币进一步减少,从而使得市场流动性日益紧张,同时市场利率水平走高。如果想要保持流动性的充裕,央行降准成为必然选择。但在2014年最后两个季度,面临资本流出,央行没有选择降准,却通过短期定向的流动性注入工具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例如中期借贷便利和常备借贷便利),并允许人民币出现贬值。尽管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看似与降准的作用类似,但最终的效果却令市场感到失望。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仍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通缩的风险不断上升。2014年11月开始,央行终于改变了审慎货币政策的立场,并回归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迄今,中国央行共降息两次、降准150个基点。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邵超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