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治霾,我们走了多少弯路

2017年01月16日 15:54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治理大气污染,第一缺的不是政府的“铁腕”,而是正确的治理方法。方法不对,走了弯路,腕儿再铁,也是南辕北辙
陶光远
陶光远,财新网“未来能源”专栏作家。1979年本科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1983年获清华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工作,并在国家经委(现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兼职。1988年赴德国,在柏林工大进修学习,曾任在纽伦堡的德中经贸合作中心副总经理。2009年获“欧洲能源管理师”证书,并受“欧洲能源管理师”全球培训联盟委托担任中国培训项目负责人。2011年10月起,在德国能源署(dena)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合作成立的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担任执行主任职务。

  【财新网】(专栏作家 陶光远)现在一说到工业污染排放,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就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无地自容。但很少有人知道很多工业企业为了治理大气污染,费了多少艰辛,花了多少钱,走了多少冤枉的弯路。下面,我们就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燃煤烟气的湿法脱硫

  煤炭中有千分之几至百分之几的硫,煤炭在燃烧时,硫也参与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如果大气中有碱性物质,如氨,则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与碱性物质结合生成硫酸盐和亚硫酸盐,形成微小的颗粒物——PM2.5,而其合成的速率与大气的湿度关系密切。若碱性物质缺乏,降雨量大,则与雨水结合,形成酸雨——这在中国南方经常发生。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丁璐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