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专栏作家 嵇少峰)经历过2008年至今尚未结束的两次信贷危机,我一直努力寻找信贷风险控制的各种方法、挖掘其背后的本质,希望能找到解释各种信贷现象的钥匙,指导我及机构的工作。但在收集、整理、学习过很多信贷管理文献后,我却陷入了迷茫。
当下中国的信贷研究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绝大多数研究成果传承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内容宏观且不完整、针对性不强、对市场的反应滞后;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两端分离,理论研究者大都没有信贷的实战经验,其学术虽有一些体系传承,却太过空洞无法指导信贷机构的具体工作。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许多优秀经验,如各种风险管理的手段,IPC、信贷工厂、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等经验,大都停留在技术与方法的微观层面,对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建设缺乏指导性。信贷机构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旦形成风险,就将其笼统地归于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与内控不严,无法从根本上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加以改进。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