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科技伦理治理诸原则(下):制度化与可操作性

2021年06月08日 11:38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认为信息公开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有其天然的缺陷之处。一方面,科技公司和新兴科技研发信息的透明度应当得以加强;另一方面,透明度政策中应当设定公开、公正的判断程序,能够让公众通过各种合理的渠道,对公布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并相应推动政策和法律的改变
贾平
贾平,公共卫生治理中心执行主任,美国德克萨斯州圣玛丽大学法学院兼任教授;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美国亚洲协会Fellow;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2009-2015);曾任抗击艾滋病、结核与疟疾的全球基金(The Global Fund)国家协调委员会代表和全球基金监管机构(AIDSPAN)理事会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权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并在国内多所院校任客座教授或研究员。

  【财新网】(专栏作家 贾平)(接《科技伦理治理诸原则(上):新兴科技发展及其伦理挑战》《科技伦理治理诸原则(中):以“人的价值”为中心》

原则之五:问责(accountability)

  一、问责制的定义

  问责制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有期望,另一方则有义务提供关于他们如何满足这些期望,或不这样做将面临什么后果的信息。问责一词在英文上的构造,和“账户”(account)以及“会计”(accountant)相关。传统上,它是指代理人通过正式协定向委托人提供代表委托人进行的活动的账户,授权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行事,但委托人有要求代理人(随时)提供账户(状况及其说明)的权力。在现代意义上,问责被普遍认为是特定的组织、行业或人(比如政府官员)应该对他们的行为“更负责任”或“被追究责任”,而不需要先前就存在问责关系,这样,问责制就实际上就包含了“软性”的以及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的“义务”。(Brendan Whitty,2008)欧洲理事会在题为《善治的12条原则》的文件中,对问责制的内涵做出了解析: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春辉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