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缩表之路刚刚行至资产结构调整的阶段,目前尚不具备绝对规模下降的缩表条件
应通过对数据的客观分析、对经济规律的尊重和一定时间的等待,提出合适的政策建议,尽量不要“迎合式”新名词和新范畴,也不要“对立式”的全否定
由于经济韧性的客观存在,才给了我们“‘退一步’为了‘进两步’”的机遇期
伴随零利率下限这一链锁也被解除,中央银行终于在350岁之后,真正成为了摘掉镣铐的大象。在通缩阴霾不散的环境中,经济运行在这些大象眼中再也不是哪里都不能轻易碰的瓷器店,变成了可以攻坚克难的试验田
银行业资产质量、结构和盈利三大问题如果不能找到有效解决途径,势必会对实体经济乃至经济运行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既然已经改变了财政收入这块蛋糕的分配格局,接下来怎么吃这块蛋糕,就成为税改的现实意义所在,而且必须加快推进才行
没有考虑清楚就贸然改变现有监管框架,对市场恐怕不是福音,而是灾难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需要从GDP数据本身,探寻经济新变化的蛛丝马迹,即“GDP除了经济增长快慢之外,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由货币、财政、产业政策对经济运行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即未来宏观调控将扩充为四驾马车
中国经济运行已经进入“新常态”,加之全球格局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道路的“三个自信”再一次进入到重要战略调整期
宏观管理部门现在拼了命在“筑坝蓄水”,问题是“坝在何方”呢?这个大坝就是市场预期,而2016年宏观调控的难点就是预期引导,而且这个难点,无论怎么难,都得做好
明年中国经济在汇率、利率、财政、就业四个领域均可能出现“出人意料”的波动
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中央银行在准备增加负债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主动权在货币资产者手中
现在针对经济下行实施的碎片化脉冲式的点式宏观调控以及面对重大市场波动下所有工具一拥而上的应对策略,是不是需要重新反思其政策效果呢
根据当前乃至随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稿”可以总结为:结构为先、速度为辅,不急于求成、不丧失信心、不掉以轻心,多一点耐心、少一分焦虑,多一些实策,少一些口号
如今人地矛盾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或者说在农村推进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条件更成熟
企业改善现金流环境的向好,一定是个好信号,至于说什么时候,企业扩大经营和投资的融资行为拐点会出现,既受宏观当局政策实施的影响,又受经济运行内生诸多因素的影响
既是面子,也是里子。因为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和很想成为国际货币的人民币而言,SDR这件“马甲”真的很重要
经济和税收的关系互为因果,经济的高增长能带来高税收,但低税率未必就不能带来经济增长的恢复
按照分季核算方式修订数据后,可能需要对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几次明显拐点时期的经济运行做重新认识;脱离高质量的经济统计数据,何谈宏观调控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
本次汇改再一次告诉我们:改革要相信市场,改革能否成功则取决于你究竟有多相信市场
伴随美联储实质性加息措施的临近,各国现实的选择是尽可能把增速提起来,以稳定预期,对冲美国货币政策大变化带来的冲击和不确定性
评判当下中国的债务问题,如果过多纠缠于一个静态的时点数据,尤其在形成这个数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因素,由此得到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当前经济运行表现出的不断下行,几乎是无底可探,围绕“经济底”对总需求的宏观应对可能就无计可施;当前经济运行的底,实际上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切换
从中长期看,用资产负债表的思路来看待负债问题是有意义的,但需要警惕以此为基来判断负债问题的准确性,因为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