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雍君: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预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财政学会外国财政理事,北京市财政学会理事。北京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 2004年入选中央财经大学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自2008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2013年获聘国家审计署特约审计员和国家审计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同年获聘国家开发银行高级财务评审专家。1995至1999年借调财政部地方预算司工作。2011年至2013年受聘财政部国际司国际金融机构在华贷款项目绩效评价专家组组长。
从中长期看,与其努力改良增值税,不如果断转型和整合为消费税。此举可望根本上把中国经济从增值税桎梏中解救出来,并释放出诸多方面的巨大改革红利
数字企业为寻求数字化租金最大化而滥用其市场势力的消极特征,将招致社会难以承受的附带损失和机会成本,对此应保持充分的预见性和警觉
旨在系统改善官员行为预期的预算过程至关紧要,涵盖两个关键方面:有效的激励机制,预见性的制度环境。此项改革议程宜与预算能力建设一并推进,作为“让结果链(投入-产出-成果)服务人民”的最优保障
关于数字经济背景下国内BEPS和数字税的讨论,宜置于对财政体制核心原则的思考与尊重之下。区际财政公平、区位财政效率和地方财政自主性原则及三者间的适当平衡,为建构高度协调性的“三次分配机制”提供最高指导
在各级政府中协调一致地推动聚焦公共官员预算能力建设的大战略,作为推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关键一环,有必要纳入治理改革的优先议程
支持共同市场有效运作所依赖的竞争中性,连同支持社会公正所依赖的限制数字化租金,共同定义了数字税理应发挥的两类基本作用。把数字税区分为补偿性数字税和矫正性数字税是适当的和必要的
税收划分的财政能力、确立职责和健全(政府间财政)关系这些功能所依赖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自立性价值,以及支持所有这些功能与价值的“可预见的可控收入”,如何因数字经济特征被滥用与不适应而被具体侵蚀?又该如何被补救?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逻辑上应涵盖两个支柱——共同市场和区域发展战略,最优财税政策应协调一致地全面追求“竞争中性”、“集聚经济”和“服务均等化”目标,并确保目的地与来源地课税规则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也能被有效运用
当代社会日益朝向财经社会的发展,空前地强化了财经知识分子认知与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涵盖三个支柱:基于持守普遍利益立场的正觉,基于持守社会改善目的的正知,基于持守专业理性的正见
财税体制的系统改革观应明确基于“以良治原则论是非、以财政结果论成败”这一核心理念,统一应用于财税体制的三个支柱——税收制度、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和政府间财政安排,以引导与约束改革议程朝向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负责任地做事的方向发展
任务式绩效评价模式主导下的绩效评价运动,其评价质量和收益令人存疑,但投入其中的财政资金相当可观,全国而言很可能是天文数字,并且仍在增加
财政体制改革的思维、理论和议程需要与时俱进。首要的是去除方向性迷茫,以功能导向的财政体制改革观取代“财权事权匹配”观,在辖区间合理配置财政能力(初级功能),为地方财政确立内生职责(核心功能),促进关系健全(高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