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领导力亦是改革瓶颈

2013年07月01日 08:42 来源于 财新网
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局面,领导者应该心无旁骛地推进改革,切不可在访贫问苦、视察灾情等细节问题耗费太多精力
刘胜军
财新网“胜军改革观察”专栏作家,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EMBA。2014年应邀出席总理经济形势座谈会,荣获《商业周刊(中文版)》2012年度人物、《新京报》2013中国青年经济学人。曾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成员、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代表作《下一个十年:一个青年经济学者的改革梦》等。长期关注中国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新浪微博@刘胜军改革。

  【战胜市场】(财新专栏作家 刘胜军)在中国社会矛盾迫近临界点、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路口,新一届领导发出了“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不改革要承担历史责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宪法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老虎苍蝇一起打”、“打铁还须自身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一系列改革最强音。社会各界对重启改革议程充满期待。

  但我们丝毫没有理由盲目乐观。早在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提出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但实际执行情况却并不如意:旨在打破垄断的36条、新36条无法撼动央企垄断;国企不仅没有退出竞争性行业,反而大肆进入房地产等高度竞争性领域;在利益的裹挟之下,政府权力无序膨胀到了 “不能理解、不能忍受的程度”(李剑阁语)。正如吴敬琏所说,“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个很好的《决定》。遗憾的是,各级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统制不但没有削弱,相反还不断增强。”。结果,过去十年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改革失去的十年”,甚至有悲观者认为改革已死。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