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新加坡模式研究(5):超级理性主义在国有企业的应用

2021年06月10日 14:57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新加坡在微观上通过市场化解决国企的效率问题,政企分离、董事会独立性,管资本不管运营、市场化激励机制、竞争中性原则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刘劲
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副院长。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并获终身教授职称。他在2004-2005期间任长江商学院教授并兼任副院长,此后继续兼任长江商学院中国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学者;199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授课,199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资本市场、财务会计和股权投资的研究,是在证券分析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和多个国际一级学术刊物的长期审稿人,<<会计研究评论>>编委;曾获2010年长江商学院杰出研究奖、2005年加州大学安德森管理学院杰出研究奖,以及2007年巴克莱全球投资最佳论文奖。现任多个国内与国际公司的独董及资深顾问。

  【财新网】(专栏作家 刘劲 特约作者 段磊 于艾琳)新加坡在国有企业的定位和管理上体现了从实际条件出发、以实用效果为导向、以理性来设计制度和做出决策的特点,制度设计者对于该怎么做好国有企业、政府管什么与不管什么有着清醒的认识。

  比如新加坡的领导人清晰地认识到政府或官员未必能经营好企业,前副总理吴庆瑞曾说“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灾难性认识之一就是:政治家和公务员可以兼任企业家的职能。值得好奇的是,在大量的反例实证面前,这种观念仍然在持续。”又如有一种常见的想法,认为国有企业既然是国有的,其经营者就不应该像私营企业的管理者那样获取很高的报酬,所谓“既让马儿不吃草,又让马儿跑得好”。但新加坡在国企经营者的遴选和激励方面很自信地采取市场化的机制,因为在李光耀等制度设计者看来,你如果不想要平庸的人才又不想要一个虚伪腐败的体制,你想要使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高效、有竞争力,那就只能付出市场化的价格。新加坡的底层逻辑很简单:人都是自私的,有情怀是好事,但靠不住,所以不能靠宣传、喊口号,一定要用制度和激励来让自私的人做不自私的事,控制腐败、产生效率。

为什么建立国企?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潇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