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鲁汶大学(KUL)获得电子工程博士,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访问学者,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多年。此前在布鲁塞尔的互联网公司Attentio和金融分析公司Vadis工作。研究方向:金融科技、个人数据应用、信用风险和人工智能。目前为某大型金融机构的高级研究员,“金融科技理论与应用研究小组”负责人,兼职包括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金融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广东金融学院客座教授等,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项目多项。
沿产业链纵向推进的垂直场景应用,主体对象明确,数据集成便捷,服务精细专业,激励形成闭环,监管更容易穿透,同时也更多国际成功案例可借鉴,能够为数据的延展和综合性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中国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够,数据交易不活跃,数据应用不足,数据行业竞争力不强,数据企业预期不明确,数据市场发展面临多重制约
地方数据立法既要符合经济学常识、地区特点等因素,具有地方特色,也可以兼具全球视野,例如关注起步较早的中国香港和欧美,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韩国的一些进展,对其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
网络视角将金融机构视为相互关联的经济主体。金融体系中的相互关联部分是金融危机中的问题所在。数据缺口阻碍了网络分析的结果转化为具体政策
就像天气预报一样,有了足够的过去经验数据,气象学家就可以做出可靠的预测。同样,关于金融市场活动足够多的历史数据可以帮助建立更好的未来模型
国内个人信用管理的市场活跃,需求旺盛,但是也面临监管合规和法制环境的挑战,需要我们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开拓出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落地的创新之路
征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西方商业社会的舶来品,英文翻译为Credit Reporting,自诞生之初就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交织在一起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信用度(Creditworthiness)是对信用进行专业理解的入口,是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也是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开发征信产品的关键概念
信用并非是“一个人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全球不同的国家,虽然文化和经济发展概念略有不同,但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概念和相对清晰的边界
个人数据的价值也越来越被社会公众所关注。对这样一个数字经济时代下,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需要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而且需要探索多个未来方向
征信立法是一国征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征信法律体系既能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权利,又能培育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征信体系安全、高效和持续发展
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和金融机构对于风险分析研发的加强,金融关联图谱成为金融分析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既可以作为监管科技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利器
虽然疫情还在持续,但美国房贷市场看起来还不错
韩国本次立法修订针对关键问题,数据保护与促进创新发展并举,一方面加强信息安全和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另外一方面降低征信新业务进入的壁垒
建议在疫情期间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免费信用报告查询,帮助其及时了解自身金融状况,防范风险,防止身份盗窃问题的发生
区块链给未来征信体系带来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区块链与征信的落地应用会从行业“边缘”崛起,避开与巨头、权力的直接冲突
区块链以一种真正“第三方”公立的视角,解决数据共享问题的同时,可以解决数据确权问题。其使用的加密模型,还能够有效保护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这些都是在征信领域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作为信息中介的征信系统,发挥着市场经济基础设施的作用,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的场景下面临种种挑战
如何面对征信系统中因为不可抗拒的力量(例如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而错过或延迟信贷偿还的问题,是否应该将这些未还款和延迟还款信息报送给征信机构?如果将这些由疫情导致的信贷拖欠信息报送给(或者不报送)征信机构,如何来对应后续处理对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和信用风险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