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智库战略/合规顾问,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原首席金融专家。
来自正规金融体系的信贷供给增加了,会立竿见影地对包括高利贷在内的民间借贷利率产生抑制
发生过特大地震的国家,往往在一两年内建立起地震保险制度。可是汶川大地震到现在快20个月了,中国的巨灾保险制度还遥遥无期。
中国缺的不是银行,而是商业可持续的企业融资制度。从长远看,如果没有制度变革和主流银行的介入,微小企业贷款的覆盖面就不会有实质性突破
其实主张低利率的人有所不知。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并非都是弱势群体,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是无利可图。相反,农村到处可见投资边际回报率在100%到700%的经济活动
政府如果把合作制当做实现政策的手段,会从根本上摧毁合作制的基础;合作制金融机构真正需要的,是与其他金融机构平等的竞争地位
近年来关于农行改制的方案不绝于耳,但迄今没有见到任何一项方案或建议堪称有战略眼光。今年以来常被引述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制方针,充满了内在矛盾
在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上,魔鬼显然并不完全在于细节,而是首先涉及一些宏观和战略层面的制度安排,在中国目前阶段尤其如此。
农村金融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流行的说法是“服务三农”。但是,仅仅有这样一个口号是不够的。经过多年研究,我们仍然痛感对农村金融知之甚少。
需要把注意力从机构改革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人、财、物的支配权力上转移出来,更多地关注金融服务的基本功能,以及金融服务与产品消费者的利益;更多地关注金融市场机制的建设、激励机制和制度的改革,而不是单个机构的命运;政府需要厘清哪些服务和产品是商业化的金融机构按市场原则无法提供的,并据此设计出最佳的、不扭曲市场机制的干预措施
长期以来禁锢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一道主要障碍,终于要被清除了
行长任免权应真正交给董事会
物极必反。频繁过度动用央行资金的做法,迟早会引起警醒,从而加速中国建设现代中央银行的进程
要填补商业化微小贷款的巨大空间,需要有足够高的利率,正确的激励,以及处理软信息的核心贷款技术
中国已经选择了西班牙模式中的注资方式,接下来的应该是采取与这一模式相配套的措施,果断地推进商业化取向
农信社改革试点只有解决激励相容问题,才能把农信社改造成真正有活力的,能够长期稳定盈利的农村金融机构
近期内最直接的陷阱,是在金融界人事任命和机构变更的同时,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战略,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和战略更新理念的思想准备。中国金融界已经经历了多次高层领导轮换和机构变更。仅就中央银行来看,从1998年以来已经进行了数次内部机构改革。但是在职务升迁和权力分配带来的快感之后,一切又故态复萌。有的只是新的失望和迷茫,以及为未来改革客观上设置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