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地方融资与洋务运动——画说金融史(27)

2013年11月12日 15:56 来源于 财新网
追求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着眼于西方枪炮的厉害,技术的高明,虽然已立足西方资本,但头脑中却未关注西方财政金融之文明
李弘
李弘,资深投行人士,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师从大英帝国史与全球史名家。工作经历包括务农做工,职业生涯主要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领域。喜爱收藏与写作,曾出版《图说金融史》《京华遗韵》等。

  【坐而论道】(财新专栏作家 李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资本形成之快和积累水平之高,创出了世界之冠,资本过剩和投资过热成为经济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学者们大声疾呼,每年超过了GDP40%的资本投资是一件不可持续的事,企业利润还是在越滚越大,国家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国内消费仍然不足,加大投资的冲动不乏后劲。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以来,大家对投融资的关心又增加了一个热点:地方政府债务和其中包含的风险。

  19世纪70年代,中国也经历过一次“改革开放”,这就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从朝廷的军机处、总理衙门到地方大员,洋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也取得了不少实际成果。如建立了大清海军,诞生了中国第一批现代工业企业,送出去了第一批留学生,翻译出来第一批西方经济学著作。然而,与20世纪改革开放不同的是,缺钱与资本不足始终困扰着洋务运动。没本钱又想富国强兵,大清政府给自己提出一个巨大的挑战。洋务运动二十几年,资本积累的任务不但没有完成,反而见证了大清在1894年以后,为战争赔款背上了国家债务,财政在外债的泥坑中越陷越深,国内工业企业面临资金枯竭的处境。

图1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周天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