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绅士”银行家的香消玉殒——画说金融史(44)

2014年04月11日 15:24 来源于 财新网
资本金规模、人力资源、公司文化、所有制机制、改革的激进共同发力,冲垮了金融城几百年来自家的院墙;美国式的金融业监管占据了传统自律的道德高地
李弘
李弘,资深投行人士,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师从大英帝国史与全球史名家。工作经历包括务农做工,职业生涯主要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领域。喜爱收藏与写作,曾出版《图说金融史》《京华遗韵》等。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弘)2010年7月的一个傍晚,在圣保罗大教堂这座宗教圣殿举行了一场世俗的“布道”,讲演者是来自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历史教授尼尔•弗格森。夏时制的伦敦,傍晚的斜阳慷慨地将光芒洒满人间,色彩斑斓。讲堂的大门还末开启,上千位前来的听众就已经一圈一圈地站队等候在广场,每个人都沐浴在无比灿烂的晚晖之中。

  此时的金融城,笼罩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阴影下,实际上是最晦暗的时刻。

  一年多来,伦敦先是震惊于北石银行因资不抵债被收购,接着是眼睁睁看着1695年成立的苏格兰银行,被其几年前兼并的房地产信贷公司的烂账拉下水。市场还没喘过气来,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又在美国宣布破产,连累金融新城金丝雀码头,家家银行如惊弓之鸟。危急之中,英国政府拿出了几千亿英镑救助“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点燃了公众对银行巨头渎职欺诈的怒火,更多的人对金融业的操守充满了疑虑。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影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