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经济学的计算机化(一)】经济研究的新动力

2015年03月25日 16:58 来源于 财新网
计算机作为生产力对经济学到底有多大影响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李拉亚
财新网“名家/新秀”专栏作家。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全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198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3月到国家信息中心工作。1989年8月起,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作访问学者。1997年1月起,先后就职于美国德州议会预算局和美国德州州务卿办公室。2010年3月回国担任华侨大学全职特聘教授。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拉亚)数学使经济学更具有逻辑性、严密性、可检验性、可比较性、知识的可积累性、知识的可扩展性和描述语言的一致性。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借助于数学理论与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经济学数学化更是20世纪经济学发展的潮流。当前在欧美经济学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经济理论均是经济学数学化的代表。

  数学虽对经济理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数学化过程中,经济学也遇到一些数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非线性问题。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一般是线性模型。因此,无论新古典经济理论还是新凯恩斯经济理论,均难以反映经济系统的非线性行为。如果经济学家采用非线性假设,那么所建立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往往无法求解。从目前的数学发展来看,还看不到对非线性模型认识的突破性进展。虽然20世纪70年代自然科学经历了混沌革命,但这场革命并没有导致人类对非线性问题的征服。故目前主流经济学派的理论模型还是建立在线性假设基础之上,这是不得已而为之,非经济学家之本意。此外,有些经济理论问题还难以用数学公式描述。如经济理论中的学习行为就涉及到人们的复杂心理过程,仅用适应性学习行为公式或一些其他公式描述,尚不能解释人们的这一复杂心理过程。还有一些经济理论问题固然可用数学公式描述,但难以得到计算结果。如纳什均衡解众多,到底哪一个解是现实解,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出结果。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邵超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