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从讼师到律师之路有多远

2015年08月05日 13:09 来源于 财新网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讼师到律师,一字之差,却需跋涉迢迢千里,而这也正是中国律师的困境和历史使命
邹佳铭
法学博士,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和昶律师事务所主任,专业领域为刑事辩护,2015年获得ALB评选的"ALB2015年最佳女律师"称号;2017年被ALB评选为“2017年中国十五佳诉讼律师”。

  【财新网】(专栏作家 邹佳铭)2015年是中国“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律师的多事之秋。当前路不甚清晰之时,也许回头看看来路,能让我们更坚定地找到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生的“讼师”形象

  律师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三世纪的古罗马。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因为古罗马有发达的小商品经济及较完善的奴隶制民主制度。但是我国传统缺少律师制度生成的土壤,从经济上而论,漫长的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活动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使得社会生产主要是以血缘关系展开,产品交换不发达,维护交易安全的一般强制性规则的需求并不明显;从政治上而论,传统中国社会奉行“大一统”观念,君权神圣不可侵犯。行政与司法合一,行政权以绝对的权威介入纠纷。各级官吏对于一般轻微案件,以化解、调处为原则解决纠纷。对于严重犯罪,则予以严惩。被告人只是被审判的对象,没有任何权利保障可言;从文化上而论,儒家学说在中国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儒家强调“和为贵”,主张“礼优于法”,认为用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不是最佳的治国之道,血缘情感、伦理道德等成为一个国家通行的社会治理规则。法律无用武之地,更不可能产生对律师职业的需求。相反,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社会上形成一种“讼终凶”的法律观念,并使得中国律师的萌芽——“讼师”,一直处在历史的幽暗处,无法在法庭生根发展。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范颖洁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