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1篇论文涉嫌造假调查(2)】图像中的秘密

2015年11月03日 11:06 来源于 财新网
此次涉嫌造假的论文均被指存在图像资料造假。一些文章中的图像被全部或部分复制,甚至加以修改如水平翻转后,用于另一篇论文;一些文章将同一显微镜观察图(或经放大后)用于同一篇文章中的不同实验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我们将兼容并包,时刻为渴望知识、独立思考的人努力,共享人类知识、共析现代思想、共建智趣中国。

  针对高校研究人员匿名举报香港大学20余篇论文造假一事,《知识分子》报道了美国一家涉事期刊经过调查后,撤销了其中的2篇论文。今天的报道将着重分析此次涉嫌造假的20余篇文章的特点——图片造假,并请相关专家对这一造假现象难以辨清的原因进行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知识分子》作为媒体平台只做负责任的报道,无意做学术造假的仲裁者,而是将调查过程与资料公布于众,由读者判断,并请相关方面考虑如何处理,藉此与大家一道努力改善学界环境。

  撰文 | 秦风(《知识分子》特约撰稿人)

  “学术造假随处可见,可其危害性并未被充分地认识。我以为主要原因是对学术造假的揭露还很不够,尤其对高水平的学术造假披露得更少。”今年3月,《知识分子》主编、清华大学教授鲁白收到的一封检举邮件中称。

  这位自称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高校科研人员在信件中指称,港大医学院有22篇论文(编者注:检举者指称有22篇论文涉嫌造假,经《知识分子》核实后,被指造假论文实为21篇,其中,论文19和22系同一篇论文)、近50人涉嫌学术造假,并对造假手段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与《知识分子》发表的两篇已被撤销的论文(论文7和论文8)类似,此次涉嫌造假的论文均被指存在图像资料造假。一些文章中的图像被全部或部分复制,甚至加以修改如水平翻转后,用于另一篇论文;一些文章将同一显微镜观察图(或经放大后)用于同一篇文章中的不同实验。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文章均通过了此次事件所涉及的12家期刊诸多编辑人员的“火眼金睛”,成了“漏网之鱼”,得以顺利刊发。

  发现:图像中隐藏的秘密

  此次涉事文章的造假手法被检举人归纳为三种:1)将相同的对照组结果用于多项不同的实验和多篇论文;2)将相同的实验结果用于不同的实验;3)人为编造实验结果。

  第一种造假手法以《FTY720通过PI3-K介导的一种蛋白激酶脱磷酸作用诱导人体肝癌细胞株凋亡》一文(论文9)为例,该文中图4的蛋白印迹转移图分别被分段复制(并加以翻转等调整)后,用作其他4篇论文(论文10、11、12、13)中的另一种蛋白印迹转移图(如图1)。“这些都是有意造假,任意编造实验结果,已经到了随心所欲做文章(的地步)了。”检举人在上述匿名信中说。

  不仅如此,论文9中图5A的蛋白印迹转移图的前5道也被翻转后用于论文13图5B的a-SMA(如图2),“一样的东西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一加工就变成了另一样东西,又做成了一篇高水平论文”,检举人称。

  此外,论文6、7、20、21、22在蛋白印迹转移实验对照组方面亦存在类似造假手段。“这样的对照完全是人为编排而并非真实结果,由此得出的任何结论均毫无意义。”检举者写道。

  图1.论文9(FTY720 induces apoptosis of human hepatomacell lines through PI3-K-mediated Akt dephosphorylation)图4被复制后用于其他4篇论文。

  图2.论文9的图5被翻转后用于论文13(Lupeol suppresses cisplatin-induced nuclear factor-kappaB activation inhead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inhibits local invasion and noda lmetastasis in an orthotopic nude mouse model.Cancer Res. 2007 Sep)图5B。

  第二种造假手法也同样被广泛使用。例如在《确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为肝癌的一种新型功能性蛋白》(论文3)一文中,作者将同一篇论文中相同的蛋白印迹转移图用于不同的疾病阶段(如图3):该文中图2-Af标注为肿瘤发生时期,图2-Bg标注为肿瘤复发期,两张图发病时期不同,但图片却完全一样。“结果必有一假,甚至全都是假的”,检举者指出。

  类似的问题还存在于其他若干篇文章中,如在《CD90+肿瘤干细胞对人类肝癌的重要性》一文(论文1)中,作者将同一显微镜观察图放大作为同一文章中另外两个不同的实验结果(如图4);又比如,论文8、10、11、12则存在将相同的显微镜观察图用于不同的实验、当成不同的细胞或接受不同的处理等情况;此外,甚至还随意将图像加工处理,以用于不同文章。

  图3:论文3图2-Af和2-Bg系同一幅图被用于同一文章中不同的实验阶段。

  图4:论文1(Significance of CD90+ cancer stem cells in human liver cancer. Cancer Cell. 2008 )图1A和图2Cc系同一幅图用于不同实验过程。

  第三种造假手法也大量存在。如《找到人类肝癌的局部和循环干细胞》(论文14)“更离谱”,在同一幅图上复制一个免疫组织化学反应阳性的细胞、进行图像翻转,然后贴到另一种细胞的实验结果上:图1B上排的PLCCD90 阳性细胞是从下排的MHCC97L复制并经过翻转而成(图5)。“将上排图的对比度调低,在原文上粘贴的痕迹清晰可见。(作者)随心所欲到了极点,太有才了!”检举者说。

  类似的人为编造实验结果还包括:论文2将一种蛋白的印迹转移图复制、翻转,然后用作另一种蛋白的印迹转移图;论文4的蛋白印迹转移图被切割、复制和重新排列后用于论文5;此外,论文19、21和22同样涉嫌将相同的蛋白印迹转移图用于不同的实验结果。

  图5:论文14中的同一图像被复制、翻转,并用于另一实验结果;图1B上排的PLCCD90 阳性细胞是复制于下排的MHCC97L并经过翻转而成。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方翔(化名)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举报内容基本属实。有些造假手段低劣,有些很有欺骗性。”

  在上述案例中,复制或翻转一张实验图,并将其用于其他实验或论文中,这样的造假手法看起来很简单,为何被反复炮制并且躲过了期刊审稿人的眼睛?

  对此,方翔解释说,“图片及数据是(研究)结果的主要表达形式。目前对文字的造假、抄袭、剽窃等都有计算机软件可以检查,而对图片的造假几乎全凭人眼的识别。”他表示,“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课题。为了还学术界一片净地,希望更多学者关注这个问题。”

  致歉:刻意造假后勘误

  纸包不住火。事实上,在这22篇涉嫌造假的论文中,除了上述两篇新近撤稿之外,此前还有3篇被举报涉嫌造假的论文已经在期刊上发表了勘误。

  这三篇文章分别为《鼻咽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存在差异的机制》、《MAD2表达对卵巢癌细胞有丝分裂检查点控制的重要性》和《有缺陷的有丝分裂检查点和鼻咽癌细胞中MAD2蛋白表达异常减少的相关性》(即论文15、16、17),其共同作者包括王湘红、王云川、曹世华等人。

  以论文16、17为例(如图6),论文17图2B右列上方的图像经上下翻转后,被用作论文16图1-C2的海拉细胞;论文17图2B右列中间的图像左右翻转后被用于论文16图1-C4。检举者称,这两篇文章的人为造假痕迹非常明显。

  图6:论文16和17存在多处造假现象。

  有趣的是,论文16和论文17的作者在文章发表多年后的2012年,分别对两篇文章刊登勘误说明。论文16(2002年发表于《癌症研究》)的勘误声明(2012年刊登)中写道:“作者表示,发生这一疏忽是因为对实验室中的图片作了错误标记……作者对这些错误感到懊悔。”(具体勘误内容如图7)

  图7. 勘误:《MAD2表达对卵巢癌细胞有丝分裂检查点控制的重要性》

  在这篇发表于2002年3月15日的文章中(发表于《癌症研究》,2002;62:1662-9)作者未说明图1中的部分片段此前曾发表于2000年的《癌症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发表于《癌症研究》的相关论文的若干名作者同样也是《癌症学》相关文章的作者。作者表示,发生这一疏忽是因为对实验室中的图片作了错误标记。

  特别是,在《癌症研究》所发表文章中,图1-C2是错误的。同样的图片(经过处理后被标注为海拉细胞<或称人子宫颈癌传代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被用作《癌症研究》论文中的图1-C1和《癌症学》论文中的图2B右列上方。而用于《癌症研究》文中的图1-C2(经过处理后被错误地标注为SKOV3细胞的有丝分裂相)也被用于《癌症学》中的图2B右列中间(经过处理后被标注为SUNE1的有丝分裂指数)。

  作者对这些错误感到懊悔。

  2012年美国癌症研究学会

  而论文17(2000年发表于《癌症学》)的勘误声明(2012年刊登)中则写道:“这些错误的出现是由于我们数据文件的标注错误。两篇文章的相关结论并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它们还有这两组数据以外的其他研究结果作为支撑。作者懊悔这些错误的出现,并对因为我们的疏忽造成的困扰和不便表示歉意。”(具体勘误内容如图8)

  图8.《有缺陷的有丝分裂检查点和鼻咽癌细胞中MAD2蛋白表达异常减少的相关性》

  发表于《癌症学》,21,2293-2297, 2000年。Doi: 10.1093/carcin/21.12.2293

  作者为两张图片的错误使用和标注致歉。这两张图片发表于2000年《癌症学》)期刊中的《有缺陷的有丝分裂检查点和鼻咽癌细胞中MAD2蛋白表达异常减少的相关性》一文(21, 2293–2297),作者为Wang,X, Jin, D.Y., Wong, Y.C., Cheung, A.L.M., Chun, A.C.S., Lo, A.K.F., Tsao, S.W.;以及2002年《癌症研究》中的《MAD2表达对于卵巢癌细胞有丝分裂检查点控制的重要性》一文(62, 1662–1669),作者为Wang,X.,Jin,D.Y., Ng,R.W., Feng,H., Wong,Y.C., Cheung,A.L., Tsao,S.W. 。

  图2中的两个图像被错误嵌入。首先,同样的图片被用于图2B中的右列上方(经过处理后被标注为海拉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发表于《癌症学》(2000年),并被用于图1-C1的图像发表于《癌症研究》(2002年)。其次,同一张图片被用做图2B右列中间(经过处理后被标注为SUNE1的有丝分裂指数)发表于《癌症学》(2000)和图1-C2(经过处理后被错误地标注为SKOV3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发表于《癌症研究》(2002年)。

  这些错误的出现是由于我们数据文件的标注错误。两篇文章的相关结论并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它们还有这两组数据以外的其他研究结果的支撑。作者懊悔这些错误的出现,并对因为我们的疏忽而造成的困扰和不便致歉。

  牛津出版社2012年出版。保留所有权利。版权事宜,请致信:journals.permissions@oup.com

  与此类似,论文15也存在同样的造假现象(如图9):图2B的细胞SUNE1图像,是经人为刻意调节对比度后用于图2E变成另一细胞(CNE1)。同样,作者在原文(2001年刊登于《抗癌研究》)发表多年后,于2005年1~2月刊上登载勘误声明,说不小心用错了。但检举者认为:“其实刻意作假的证据已经很明确,无需勘误。”

  图9:刻意造假被揭露后,发表勘误。

  “举报属实。这是典型的有意造假。尽管作者发了勘误,但刻意造假是无法勘误的。”香港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表示,勘误只适合于真的不小心用错了,这是很容易区别的。“论文15、16、17做了多次勘误,说用错图,标错地方,其实是越描越黑。你把图旋转90度又正反翻转一次,这本身已足够说明有意造假,还勘误?只能说明作者敢做不敢当。”

  这位学者表示,学术不端行为有很多类型,比如重复发表文章、有意掩盖阴性结果、抄袭剽窃他人结果,但最严重和不能原谅的就是伪造结果和篡改结果,也就是说论文的图片和数据不是真的从实验中获得,而是人为编造的。因此,他认为,相关涉嫌造假论文的作者“应该撤文,勘误毫无意义”。他希望学术界要有正气,否则“歪门邪道的做法就横行了”。

  那么,在此次涉嫌造假事件中,除了《美国移植学报》已做出的撤稿回复以外,剩余其他11家期刊在收到信息后反馈如何?港大方面和相关作者又如何回复?《知识分子》将继续进行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相关报道:【21篇论文涉嫌造假调查(1)】中国院士、国家一等奖得主遭撤稿

       【21篇论文涉嫌造假调查(3)】迟到的追责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知识分子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