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弥合防疫短板,完善公共卫生医师制度

2020年04月08日 12:10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要求中国对既往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分野的教育与训练模式做出适时调整,改革现行的公共卫生医师制度,使其更加适应疫情准备和日常的健康需求及服务间整合,在关注病人个体和服务人群健康之间达致平衡,提升应对未来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的系统能力,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保障
贾平
贾平,公共卫生治理中心执行主任,美国德克萨斯州圣玛丽大学法学院兼任教授;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美国亚洲协会Fellow;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2009-2015);曾任抗击艾滋病、结核与疟疾的全球基金(The Global Fund)国家协调委员会代表和全球基金监管机构(AIDSPAN)理事会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权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并在国内多所院校任客座教授或研究员。

  【财新网】(特约作者 冯占春 陈建国 雷瑞鹏 专栏作家 贾平)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公共卫生是指通过社会有组织的努力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在中国,公共卫生一般被认为包含三个基本方面,即对健康的促进、对疾病的预防和对健康的保护。20世纪以前,人类社会对公共卫生的概念是模糊的,对于传染病的流行,往往是从个体病人的救治而非群体预防角度出发来进行应对。

  公共卫生学的诞生,可以溯源到19世纪。1854年,伦敦爆发霍乱,英国医生约翰•斯诺证明,霍乱是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来传播的。他进而追查到疾病传播的根源:街道上被脏水污染的一台水泵,从而证明了干净的饮用水对霍乱的遏制作用。一些研究者将这一案例视为近现代公共卫生学的起点,或缘起的标志性事件。伦敦霍乱事件表明,医生的角色不应只被局限在对病人个体的救治,还可以担负起探寻病源的责任,从而为保障群体安全作出贡献。这一观点在1918-1920年“西班牙大流感”期间及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确认。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潇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