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我们该如何应对科研不端

2021年01月28日 11:23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中国尚没有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科研伦理观和伦理治理体系,没有形成科研不端应“不齿于同道”的大氛围。近年来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离全球科学共同体所要求的高标准尚有差距
 科研不端(research misconduct),又称不诚实的研究实践(dishonest practices in research)或者诈欺(fraud)。图/视觉中国
贾平
贾平,公共卫生治理中心执行主任,美国德克萨斯州圣玛丽大学法学院兼任教授;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命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美国亚洲协会Fellow;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2009-2015);曾任抗击艾滋病、结核与疟疾的全球基金(The Global Fund)国家协调委员会代表和全球基金监管机构(AIDSPAN)理事会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权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并在国内多所院校任客座教授或研究员。

  【财新网】(专栏作家 贾平)诚信乃是科学的核心价值,但作为科研诚信的对立面,长久以来,科研不端(research misconduct),尤其是那些科学研究中的欺骗和不诚实的行为,一直都为人们所诟病。

  早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数学家和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吉就曾记录了彼时英国科学界的一些丑行:这些行为包括编造、修饰(trimming)数据,以及烹煮(调改)数据(cooking data)等等。比如,调改数据往往会发生于当某人假设的研究结论和其试验得到的数据不符合时,为了能“论证”自己所假定结论的“正确性”,就把这些数据改一改,量身定做一下,弄出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只要没人追究,又何乐不为?反正科学门类和研究领域,浩如烟海,也没多少人真会去验证,管事的又往往不懂专业,自然也就容易混过去了。可见,科研不端行为,一直都是有市场的。

广为人知的科研不端行为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杨胜忠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