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当基金经理成为流量明星

2022年07月04日 14:36
基金经理明星化、明星基金经理“带货”等现象背后的逻辑就是通过提高基金经理知名度和曝光度,从而产生流量效应,最终提高基金销量,本质上是一种基金营销打法,反映出基金公司仍以规模论英雄的经营理念
从某种程度上说,近几年基金经理明星化的打法,提高了公募基金行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助推了行业规模的增长;同时,也把不少投资者从货币基金带到权益类基金中,助其投资经验进阶。图:视觉中国
杨峻
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经济学硕士。曾任浦发银行上海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营业部总经理、总行授信审批部(上海审批中心)副总经理、陆金所控股首席风险执行官、中国平安集团副首席风险执行官。近年来致力于金融科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著书有《一面成熟,一面天真—— 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之道》及《资管新时代——投资者适当性理论与实践》。

  明星基金经理,在公募基金行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往长期历史业绩特别优秀的基金经理,会被财经媒体包装成明星基金经理来博取读者关注。

  但近几年在基金公司、互联网平台、网络大V、自媒体等多方助推下,这种基金经理明星化、甚至偶像化的趋势愈演愈烈。“造星”的目的也不再仅限于博取投资者关注,而是进一步演化为“明星带货”模式来带动基金销售。基金经理明星化、产品营销娱乐化、基民投资粉丝化等现象愈发突出。

  今年以来股市行情大幅调整,明星基金经理的管理业绩纷纷跌落神坛。潮水退去后,这种造星、圈粉、抱团的“流量式销售”模式,暴露出诸多问题。4月份以来,监管部门也对公募基金行业出台的多份指导文件,希望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基金经理明星化现象火爆背后的原因

  近年来的基金经理“造星”运动如火如荼,与互联网销售平台异军突起,网络大V、自媒体深度参与密不可分。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边放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