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币制税制谁主沉浮——画说金融史(4)

2012年08月31日 10:40 来源于 财新网
白银时代未期,中英两国的币制与税制都经历了一次重要变革。大明的眼睛盯着的是国内货币财富的分配,而英国的眼光放在了国际贸易带来的财富创造及全球财富瓜分

    【坐而论道】(财新专栏作家 李弘)明代由白银贸易搅动的变革主要有二,一是交易币制,二是朝廷税制。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中国的宋代。纸币的发明并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预示中国传统的商品经济正在向货币经济迈进。那时中原的贸易发达,人口向城市聚集,打捞的沉船显示中国的对外贸易曾远至非洲。但经济发展过程被一次次改朝换代所打断。直到明朝末年,随着白银的大量涌入,用币制度的发展才出现新的契机。

  李弘史四图1

  图1 宋代铜版印制的纸制货币。

  明代开国肇始,太祖朱元璋就坚决反对开银场通宝路。《食货志》上说他认为“银场之弊,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为便于交易流通,明遵循元代做法,铜银钞同时流通,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了“大明通行宝钞”,还钦定了“钞法”“钱法”。 朝廷的如意算盘是不开银矿,限铸铜钱,以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朝廷通过各种敛钞方法推行宝钞,结果使实际税负增加,政府获益更大。

  李弘史四图3

  图2 西方人想像描绘的明代皇帝驾象出游,奢华隆重之至,也反映出明代的富强。

  由于不懂得货币发行的基本规律,缺乏制度保障,多元币制必然搞得乱七八糟。朝廷发钞无度,不问兑现,“大明通行宝钞”很快就如决堤洪水,币值一路下跌。没出几年,宝钞就开始被拒收,百年之间,贬值千数倍,成为废纸一张。到明成化年间(1447-1487),各种金属甚至实物都被充当货币使用,还无法满足交易需求。当时的仕人批评商人利用宝钞推高价格,利欲熏心,痛斥不法之人伪造宝钞,搅扰流通。但是根本原因在于朝廷滥发纸币,破坏了市场商品经济,祸国殃民。

  李弘史四图2

  图3 大明通行宝钞——此钞存世量不少,真品在西方古董钱钞市场上价格不菲。

  到了明中期,纸币政策已名存实亡。正统年间,英宗改弦更张,“驰用银之禁”,白银便成为合法货币。朝廷也开始积极开采银矿,官家民间一同大上。即便如此,白银也仍然供不应求,实物货币仍旧通行,税收白银与实物并举,白银日益成为定价标准。

  李弘史四图3

  图4 明代的银锭,此锭文字标明为秋粮税银。

  以金属货币作为本位货币有一个巨大的风险,即供应不可能与商品流通需求恰好吻合,更难于适时调整。结果,货币供给的松紧导致实体经济的波动,本末颠倒。这在今天是无需证明的通理,但在500年前,却并没有人做出研究阐述。在实施白银本位百年后,明隆庆朝爆发了严重的“银荒”。用钞滥发,用铜铜荒,用银银荒,朝廷对商品货币经济束手无策。

  正在这关键的时刻,欧洲人的“白银贸易”为东方帝国带来了福音。据一些人的测算,从“隆庆开禁”到万历朝结束,中国仅出口了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零点五的物产,就换回了足以支撑国内交易所需要的几万吨白银货币。白银在短暂的短缺之后,实现了新的供需平衡,稳坐本位货币的第一把交椅。

  白银充裕,币制稳定,明代民间经济繁荣,朝廷又开始以币制为名推税制变革了。万历朝初年(1580),首辅张居正强化已实施多年的“一条鞭法”,即将田赋役遥统一编派,除部分仍交实物和以人力承担外,所有赋役“计亩征银,折办于官”,目标是用银税替代所有实物税赋。

  李弘史四图5

  图5 张居正图,他用白银征税充实了国库,但遗患于后朝。

  这一税制改革,表面上是统一简化缴税工具,实际上起到把散于民间的白银聚拢到国库的作用。“一条鞭法”使朝廷的收入都变成硬通货,保值增值,但苦了要用实物换回白银上缴税赋的农工商贾。据很多学者考证,中国明清税负从比例上说并非很重。但币制变动的实际作用是政府与民争银,与民争利, 是财富的再分配,朝廷是最大受益人。到万历朝末年,大明国库白银储备比万历初年增长了三倍。此时西方人海外白银开采逐渐枯竭,进口白银后继无源,中国再次出现严重的“银荒”。到崇祯朝货币供需再次失衡,加上天灾人祸,打击了明末的经济与出口,断绝了朝廷的税源。帝国已埋下官逼民反的种子。

  李弘史四图6

  图6 描绘清代小民肩扛的税负,注释叫“中国之塔”。明清税负很大程度是由币制变动而加重。

  伊丽莎白一世当朝时的英国,也在为两件事烦扰,一件是币制,一件是税制。她的老爸,英王亨利八世(1491-1547)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用金或银包裹贱金属铸钱,标上同样的价值投入流通。这种货币为亨利八世筹集了大额收入,巩固了他的统治。但是劣币驱逐了良币,毁掉了英国银币的信誉与市场的稳定。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拒绝接受英国银币,它的外贸支付捉襟见肘。

  接手这么一个烂货币,伊丽莎白一世第一件事就是开辟海外金银财路,然后把旧币全收回重铸,全部足赤足两。她上台的第三年,就把此事完成了。假设世界没有进入“白银时代”,伊丽莎白就算是英明君主,恐怕也难以完成如此大业。她抓住了历史机遇,顺势而为,修正前朝错误,开启伊丽莎白新币时代,一箭双雕。英国银币的名声从此大振,英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成为国策,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独占鳌头,英国的商业利润滚滚而来。

  李弘史四图7

  图7 铸有伊利莎白一世女王头像的银币,留存下来的凤毛麟角。

  英国王室日益强大,但是它并不能随意征税或提税。根据英王约翰•莱克兰德与贵族及伦敦金融城里的富豪1215年所签订的《大宪章》,王室的收入只能来自皇家自己的产业、投资和贸易关税。这个时代还没有创造出“政府债务”或“王室债务”的概念。所以女王想得到更多的收入,除了依靠皇家祖上家产,就得靠贸易税收。这样我们也就毫不奇怪,英国在全球贸易时代的开拓,得到了王室全力的资助与支持。

    李弘图8

    图8 英王签署《大宪章》,给了伦敦金融城自治权与公民自由权,王室不能随意征税提税。

    币制与税制是国家机器的两大支柱,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他们的演化与贸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伊利莎白一世与万历皇帝的时代,中英两国的币制与税制都经历了一次重要变革。两国的变革都借助了时势,但大明的眼睛盯着的是国内货币财富的分配,而英国的眼光放在了国际贸易带来的财富创造及全球财富瓜分。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彭雨婷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推广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