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人缺乏工匠精神吗

2016年04月26日 10:42 来源于 财新网
缺少工匠制度是表面化的解释,我们缺失的是社会鼓励工匠精神的文化
刘志彪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财新网】(专栏作家 刘志彪)“工匠精神”这个词汇,在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后,因紧密地吻合和对应着当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所以成为中国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如所周知的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如果没有“工匠精神”,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世界著名品牌的。未来培育精益求精、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

  工匠精神是一个可从多角度理解的范畴。 无论我们怎么去定义这一范畴的内涵,它都是指在制造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消费者至上为宗旨,十分注重细节,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生产经营理念,指那种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对产品质量严谨苛刻的、不懈的追求行为。显然,一般认为马虎将就、主张“见好就收”的中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缺少这种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工匠精神”。缺乏工匠精神,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发展智慧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的障碍所在。一些被广泛引证的例子就是,中国制造马虎、粗糙,很多国人不信国产品的质量,甚至连马桶、电饭锅也要去日本买;中国是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可是却生产不出精细的钢铁,等等。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丽琨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