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货币基金三辩(2):为什么货币基金不是银行

2017年09月07日 10:04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货币基金不是银行,活期存款也不是衡量融资成本的最佳尺度。货币基金和直接融资的发展,代表的并不是融资成本的提高或者监管套利,而是金融效率的提高和金融体系的进步
陈龙
罗汉堂秘书长和湖畔大学教授、执行教育长,阿里巴巴研究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并兼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科技高级顾问。此前他担任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中国人民银行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证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协会副主席等职务。陈龙教授在华盛顿大学奥林商学院获得终身教职,回国后曾任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创建工商管理博士项目。

  【财新网】(专栏作家 陈龙)货币基金的发展没有带来社会融资成本的增加。从表面上看,这个现象令人疑惑。货币基金高比例持仓银行存款和银行存单并非中国特例,以美国最大的摩根大通机构货币基金为例,在2017年6月底,其28%投放给银行存款,44%投放给银行存单,合计72%提供给银行。这样引发了两个问题:既然货币基金的回报率高于活期存款利率,为什么这不会带来融资成本的提高呢?为什么货币基金不直接是银行的一部分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理解货币基金区别于银行的逻辑。银行的一个核心目的是提供风险性贷款,其资产组合杠杆高(往往十倍的杠杆)、期限长(从即时到几十年的贷款)、流动性差(很多资产缺乏流动性)、集中度高(为很多大企业、项目提供贷款)、不透明(银行不需要披露投资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两端兼具杠杆、金额、期限、风险、流动性等各种错配。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邱祺璞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