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银行理财的未来

2019年09月25日 15:57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理财子公司的资本规模不是核心约束,后续更需加大在投研体系、销售渠道上的投入,乃至调整现有激励机制和组织结构
乔永远
乔永远博士,兴业银行首席策略师。曾任国泰君安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策略研究团队负责人。研究领域包括:大类资产配置策略、金融发展研究、资产负债研究、信用研究及产品领域等。曾获得新财富、水晶球、金牛奖、保险资管最受欢迎分析师大奖。组建大类资产研究团队,进行国内首次大类资产的研究全覆盖体系建设,以及金融产品研究体系建设,为银行转型升级提供研究支持。广泛参与监管机构相关研究讨论与政策咨询。其他工作包括: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

  【财新网】(专栏作家 乔永远 特约作者 孔祥 陈敬)

  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

不止“资产荒”:为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要调整配置模式

  过去我国银行理财配置方式依赖于以下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资金池模式下理财产品滚动发行。在负债端持续扩张的条件下,这使得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成为了可能;二是非标资产的“高收益、低违约率”的风险收益扭曲特征提供了高固定回报。投资高增长是高收益资产尤其是债权资产供给的必要条件。2009年以后,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相关债权在地产价格上涨预期下保持了高收益和低违约率,同时又难以直接通过信贷的方式获得融资,这成为了非标资产风险收益特征扭曲的制度性因素。

图表1: 资产风险收益有效前沿被扭曲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吴秋晗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