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泛化信用十日谈(4):老外怎么看中国社会信用体系

2020年06月15日 12:02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国际上还不曾见到过类似把“合规度”纳入信用的泛化信用的理论和实践,更不要说成功的实践了
汪路
光华赤信研究所主任,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原副主任。理学学士及社科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博士后研究导师。曾任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货币政策司、征信管理局、驻欧洲(英国伦敦)代表处代表、征信中心副主任;光华赤信研究所主任。

  【财新网】(专栏作家 汪路)他山之石的价值,目前在国人心目中是远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是中国有特色、信心爆棚的缘故。此时看泛化信用也是如此,但没有这个视角又是一个缺陷。

  此前,作者以有限的见识做过判断,国际上还不曾见到过类似把“合规度”纳入信用的泛化信用的理论和实践,更不要说成功的实践了。因此,我们只能将这个视角缩小到“老外怎么看”上来,希望以下检索能基本反映老外的主流看法。

  ·虽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许多目标值得称赞,但其规模和潜在影响对个人和组织造成了严重的风险,这可能与预想的效果截然相反。过分热衷于执行社会信用体系黑名单已导致了惩罚过度。信贷违约后果是可以被衡量的,但与信用评分不同的是,还没有客观的方法来衡量个人或机构的可信度。如果试图产出一个更综合的“社会信用评分”,它也可能使社会信用体系成为一个过于强大的工具,以至于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并且容易被管理者滥用。还有时间来改变社会信用体系,使其成为一个有效处理国内一些最棘手问题的工具,与此同时,尽量减少它成为奥威尔式社会控制系统的可能性。如果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取得成功,其他威权政体可能会受到鼓舞,进而效仿这一模式。(马丁·索兹帕等《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进步的标志,还是对隐私的威胁?》,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2018-08)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张翔宇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