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宏观审慎管理起源及中国根基

2013年10月09日 10:54 来源于 财新网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膨胀正不断积聚系统风险,而现有的宏观审慎政策对它不怎么起作用
李拉亚
财新网“名家/新秀”专栏作家。华侨大学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全职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198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3月到国家信息中心工作。1989年8月起,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作访问学者。1997年1月起,先后就职于美国德州议会预算局和美国德州州务卿办公室。2010年3月回国担任华侨大学全职特聘教授。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拉亚)总的看来,欧美经济学界认为监管不到位是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并且微观监管不能代替宏观监管,因此要加强宏观监管,推出了宏观审慎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方法。

  宏观审慎概念最早由国际清算银行下属的Cooke委员会在1979年的国际会议上提出,认为当微观经济问题上升成为宏观经济问题时,对单个银行的微观审慎也应上升为对金融系统的宏观审慎。1986年欧洲货币理事会《国际银行创新》报告将宏观审慎定义为一种可以推动金融体系和支付体系安全与稳定的政策,这是宏观审慎第一次出现在公开发表的文献里,标志着宏观审慎管理的正式问世。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朱长征 | 版面编辑:陆婉奇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