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央行孙国峰: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货币政策新框架

2017年07月21日 15:05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金融危机不是外生冲击导致的,而往往与长期低利率引发的过度借贷相关,货币政策在防范金融危机中可以发挥有效作用
孙国峰
孙国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并兼任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培育高端智库首席专家。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副会长,央行青联副主席,中国城市金融学会、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外汇指导委员会(CFXC)委员,中国金融论坛创始成员兼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国际清算银行客座研究员。在国际著名的美国帕尔格雷夫出版社出版2部英文专著,在中国出版4部中文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财新网】(专栏作家 孙国峰)危机后,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货币政策方面进行了很多创新。近期在通货膨胀不高但资产泡沫风险加大的背景下,美联储宣布将缩表,欧央行、英格兰银行等中央银行也开始加快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理解这些货币政策措施和动向,不仅要从周期性角度来观察,更多应当从新货币政策框架的角度进行理解。

  货币政策框架通常是指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传导机制的总和。从历史上看,全球货币政策框架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以“多目标、多工具”和相机抉择为特点的货币政策框架,当时从全球来看货币政策目标基本上都是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两个目标,中央银行在多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并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目标。这样的货币政策框架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遇到了挑战,滞胀的出现使得作为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框架理论基础的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动摇,即产出和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削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货币政策框架进入了“单一目标、单一工具”、强调规则化和透明化的第二阶段,即本次危机以前的“常态”货币政策框架,单一目标通常是以消费物价为代表的通货膨胀,单一工具是短期利率,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是通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这一框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遇到了挑战,尽管以CPI衡量的物价保持稳定,但忽视金融稳定诱发了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了通货紧缩和产出损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货币政策框架进入第三阶段,主要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学术界正在对整个货币政策框架反思,相关学术研究趋于深入,共识正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一些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也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张翔宇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