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没有人是药神,医保也不是

2018年07月12日 10:15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如果只是寄希望于现行的社会医保靠增加筹资、提高待遇来解决一切,显然是不现实的,比较理想的格局是差异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朱恒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财政部、人社部等多部委医改咨询专家。具有8年国企改革研究经验,10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跟踪研究,带队调研全国21个省市数百个地区,形成政策设计、分析、评估报告逾百万字。研究方向主要为:产业组织理论、卫生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近年来主要研究公立医院改革、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服务模式创新、药品流通和定价体制等。

  【财新网】(专栏作家 朱恒鹏)在最近大热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片尾,伴随一句“没人再会用那印度药了,格列宁进医保了”,医保似乎成了新一代“药神”。从评论来看,很多观众也是这个看法,认为把高价药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是解决“买不起救命药”这种悲剧的根本办法。那么,医保能不能真的成为这样的“药神”?答案基本是否定的。

  首先,医保的支付能力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发达国家能把高价药纳入医保,不代表中国的医保同样能够买得起。2017年,中国的人均GDP在8800美元左右,日本和英国人均GDP分别是3.8万美元和4.6万美元,而美国已经超过了5.9万美元。再来看医疗费用,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已经超过了8000美元,基本等于我国的人均GDP;日本和英国医疗体系更加经济省钱,花费较低,但人均医疗费用也在4000美元左右。如果中国用和这些发达国家一样的医保目录,就意味着至少要花费GDP的一半,这显然不可能。在过去,医疗水平还没有这么发达,这种差距并没有显得这么残酷:我们治不了的病,发达国家可能也没有办法;但现在,伴随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我们以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收入水平,面对着和别人一样的药品“菜谱”,这种残酷的事实就凸显了出来:发达国家用得起的救命药和技术,我们还用不起。换言之,即便我们用尽力气为医保筹集资金,我们的社会医保也不可能成为药神。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朱蕊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