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三个维度看降息

2019年02月19日 15:07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近期变化进一步打开了央行的降息空间,但短期央行更可能选择“按兵不动”,两会结束前或是货币政策的一段“真空期”
在2018年12月报告《降息是可选项,不是必选项》中,基于美联储加息节奏生变、国内通胀压力温和、资产价格平稳等判断,我们认为中国央行降息是可选项;与此同时,由于降息不能解决“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的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融资难”比“融资贵”更为重要,降息不是必选项,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最后诉诸手段”。图/视觉中国
钟正生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07年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任职中国人民银行,从事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2010年后历任光大证券、国信证券宏观研究主管等职位,获得2015年新财富最佳宏观分析师;之后曾任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2020年初受邀参加克强总理企业家和经济专家座谈会,对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

  【财新网】(专栏作家 钟正生 特约作者 钱伟)在2018年12月报告《降息是可选项,不是必选项》中,基于美联储加息节奏生变、国内通胀压力温和、资产价格平稳等判断,我们认为中国央行降息是可选项;与此同时,由于降息不能解决“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的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融资难”比“融资贵”更为重要,降息不是必选项,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最后诉诸手段”。

  春节假期前后,美联储、英国央行、澳洲央行、印度央行等货币当局纷纷释放强烈的鸽派信号,全球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共同放缓或转向的迹象。春节后第一周,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继续下行1.7个BP。在此背景下,市场对于央行降息的预期再度趋浓。那么,此前我们分析判断的核心因素,有哪些在近期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央行是否会在近期加入到“全球降息”的阵营之中呢?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潇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