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面对三重压力,新经济如何赋能“稳就业”

2021年12月21日 10:13
通过新经济带动新就业,推进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有望更积极有效地赋能“稳就业”,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朱克力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经济智库(CiNE)院长。工信部智库专家,商务部中商智库中国消费大数据研究中心秘书长,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任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国研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现任中国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广东省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重要判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宏观政策坚持“就业优先”,需切实将就业指标视为宏观调控的优先考量,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产业等各项政策都要支持和促进就业,改善人力资本,让经济增长创造出更多就业岗位并更多惠及中低收入群体。

  近年来,伴随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日益深化,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新职业新岗位持续涌现,带动就业多样化、从业者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动力。三重压力下,要促进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之间良性循环,推动就业岗位扩量提质和人力资本结构升级至关重要。通过新经济带动新就业,推进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有望更积极有效地赋能“稳就业”,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正视新经济对人力资本提出的新需求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曾提出一个质疑——计算机无处不在,除了在生产率统计上。这个对信息技术能否提升生产率的疑问,被称为“索洛悖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新经济,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变,学界同样有了新的共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率离不开生产关系即组织形态,尤其有赖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沈昕琪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