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时间厚度将会超越一切核心数据

2014年02月12日 17:26 来源于 财新网
日活跃量、月活跃量并不是一个核心数据,UV\PV等在PC时代的参考指标到无线并不适用,时间会变成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数据
徐志斌
财新网“一网打尽”专栏作家。专注互联网与创业领域。拥有13年从业经验。2007年时正式加入腾讯,2010年7月调入腾讯微博,参与组建微博开放平台。在加入开放平台前,徐志斌分别在eNet硅谷动力、新浪网、腾讯网等从事编辑、记者等工作,是《社交红利》作者。

  【财新网】(财新专栏作家 徐志斌)两家新兴国民级应用在谈一个关于产品级的合作——鉴于正在进行,请原谅我不能提及那些你感兴趣的细节,如名字,咋合作,量级啥的等等。不管结果大小,这个合作的过程却显露了很多东东,其中的环节让身处其中的我们回味了好久。

  合作的缘起来自闲聊,两家谈着谈着,就一拍即合,决定要干。开放首先是心态,这话真是没有说错,双方都要打开自己的产品,让对方成为自己一个基础的功能。

  在今天的无线格局中,我一直认为日活、月活并不是一个核心数据,UV\PV等在PC时代的参考指标到无线并不适用,时间会变成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数据。

  此前谷歌的李东朔这个家伙,(对,就是这个家伙,他一年飞出了快600个小时,因此时间管理做的超一流)说,时间的长度大家都一样,那就只能做厚度了。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无线应用:如何在有限的用户使用次数中,增强时间厚度?

  一个体会是,单纯交换激活、下载这样的BD(市场拓展)行为,起到的作用正在越来越少。无线应用的用户集中比PC大很多,加之社交影响,关系链改变了很多东西,因此能支撑激活、下载换量的对象并不像PC时代那样兴盛(尽管仍是日常职能)。产品级的合作就成为了一轮新兴的趋势,这个趋势背后,是基于大家对用户时间的共享,即在减少用户麻烦、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增强了不同产品的时间厚度。

  时间会有望超越激活下载,成长为无线应用战略合作一个核心数据。

  合作接着往下走。两家产品的负责人都对于产品体验有着极其“变态”的追求。这是好事,不然他们也做不到迅速火爆的国民级应用的地位。同为细分产品,面对的用户使用场景必然不同,这需要在各自产品中间找到一个巧妙的融合点。

  如果细看,这两家合作是在大细分时代的一个自然选择,在移动化和社交化的双重碾压下,不仅粉碎了时间、注意力、阅读、品牌、下载、购买这些东东,也粉碎了能力和需求。因此,每个应用越来越在更细分的市场上成功,面对自己不擅长的功能和需求,转而邀请、调起其他更擅长的细分应用来解决。细分应用崛起后,必然寻求自由联合。

  这是开放的基础。是的,开放是一种基础能力也是必备的能力。不管是像大公司一样有个开放平台,众多API、组件,还是类似这样基础功能像管道一样的战略合作对接,都需要或已经在做出考量。

  我在2013年对业界的接触中发现,这种战略合作更加集中流向几款大的应用与平台,但平心而论,这一类战略合作如果谈崩,多半是因为开头第一句,“我们想要这个,你们是不是可以给?”从商务合作平等交换的逻辑看,这是对的。但在产品合作中,这恰恰是无法推动的原因所在:你之良药我之砒霜,且用户体验和时间厚度没有互为带来增值。关于那个巧妙的融合点至关重要,这不是策划之功,而需要对自己及对方的产品和场景深度洞察,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

  一款产品如何为自己构建一个开放的架构,以适应外界的需求,让合作伙伴自由调用接入自己的能力。这样的对接会越来越多,这样的开放会是一个有益之举,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就像管道,卡上就能用。最小化投入,以获得最大化结果,小型创业团队耗不起事事都像今天一样全员发动加班加点。像今天的互相对于产品、体验、流程的纠结,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积淀。

  今天国内的开放,还真是以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微博是一切都做成API和组件,自由接入、调用就好。微信更多采取典型案例推进,成功后为其他合作伙伴的参照系。但这两类平台,都是身处高处,势能自然下坠。其他的应用显然做不到这样,这样的情况下,战略/商务合作部门变身为开放的马前卒,融入产品思维,这本身也需要部门的率先思维转变调整,都不是易事。甚至,很多创始人就首先是大BD,只有他们敢拍板,能拍板。

  马化腾说,开放是一种能力。看起来,这种能力天生具足,只是要经过怎样的纠结与折腾才会浮现?一件小事,非常有意思。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田淑娟 | 版面编辑:陆婉奇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