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式滞胀的逻辑

2018年06月19日 14:31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提高GDP,一条路是真心实意的改革,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短期饮鸩止渴的做法,就是通货膨胀了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教授受聘于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担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Asian Economic Papers (MIT出版社)编辑和《世界经济》等期刊编委。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

  【财新网】(专栏作家 陆铭)几年前,在中国还有通货紧缩可能性的时候,我就预言过,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方式往下走,迟早要来一场通胀。最近大家的感受如何?

  让我们先从政府债务除以GDP的比率开始讲起。这个比例在中国居高不下,甚至有上升的趋势。有人说,不要紧,中国的政府债务是以内债为主的,不会演化成债务危机。这话不对。政府债务如果真的是外债,倒是可以“赖”的。恰恰因为它是内债,所以赖不了,因为人民群众不答应。

  中国政府债务中,地方政府债务是主要部分。而地方政府债务有70%左右是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的,这常常被称为“生产性”的支出,也被认为是地方政府债务安全的理由。实际上,恰恰因为地方政府债务投向了“生产性”支出,因此,债务除以GDP的比率,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投入-产出关系。如果这个比率在上升,也就说明,投入产出的效率在恶化。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影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