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专栏作家 张俊伟)
当前有关营商环境的热点话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是私营经济的合法性问题,是企业自主经营权问题,是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问题。本世纪前十年,我国经济运行环境相对宽松,市场供需两旺,企业对经济运行满意度较高;即便如此,有关企业营商环境的争论和抱怨也没有完全消停。突出表现就是,民营经济对市场准入难和“融资难”“融资贵” 问题的抱怨。
以市场准入为例,早在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为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2005 年11月发布的《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就是人们常提到的“旧‘非公经济36条’”)也明确指出:“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等。但在现实生活中,民营企业普遍反映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明显偏向于招揽国有企业;民营经济要进入采掘、能源、钢铁、有色、城市公用设施、银行、保险等国有经济主导的产业领域,普遍会遭遇有形或无形的准入门槛,以至于民营企业家形象地将其称作市场准入遭遇了“玻璃门”“旋转门”和“弹簧门”。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