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通胀指标的分化与货币政策的抉择

2019年10月23日 11:54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眼前CPI破3%的压力本质源于供给端,解决思路是保障供应而非抑制总需求,但破3对居民心理影响较大,可能提高通胀预期。因此货币政策操作可能以结构性为主,“降成本”以改革为主
张继强
华泰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副所长。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开始从事固定收益研究工作,曾任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团队负责人、董事总经理,2018年10月加盟华泰证券研究所,任固定收益研究首席分析师。

  【财新网】(专栏作家 张继强 特约作者 芦哲 张大为)2019年来的通胀呈现出显著的结构分化态势:CPI上、PPI下。其背后,由于食品端的供给收缩扰动,猪肉、蔬菜、鲜果等持续出现超季节性涨价现象,拉动CPI步步上行。而经济总需求疲弱,反映实体经济冷暖的PPI、核心CPI与CPI非食品齐步回落。通胀指标“冰火两重天”的表现,本质上是总需求疲弱与结构性供给收缩的同步恶化。

  2019年3-5月份的蔬菜、5-8月份的水果都曾出现因供给缺口而大幅涨价现象,阶段性支撑了CPI的上行节奏,但蔬菜和鲜果的供给周期较短,均已朝合理价位回归,不构成通胀的持续威胁,在9月份反而开始对通胀起到降温效果。但生猪的养殖周期决定了猪肉供求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化解,我国猪肉生产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半边天”,也难以通过进口化解供求矛盾。历史上猪周期上行往往会对CPI构成显著压力。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张翔宇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