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监管决策中的词语误导效应

2021年03月06日 22:14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词语扭曲监管决策和改革决策的现象应当引起注意,应尽量降低和消除这种影响,全面深入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客观冷静地进行决策
李寿双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主要从事私募股权、并购重组、企业上市等法律业务。先后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法学院。兼任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副会长、黄河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隆基股份独立董事、中国保险资管协会私募基金及股权投资计划评审专家等。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律师、入选司法部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寿双)最近一段时间,IPO“堰塞湖”一词又重新受到热议。当你看到“堰塞湖”这个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一般人脑子里会重现审批制下艰难冗长的IPO审批过程,企业通常要排队3-4年才能通过审核,几百家企业苦苦地熬着等着监管机构翻自己的牌。进一步你会想到,那现在注册制改革了,如果再出现“堰塞湖”就意味着改革的失败,都注册制了怎么还能堰塞湖呢。

  但实际上,我们无意间被“堰塞湖”这个词语误导了。等待上市的企业多、审核时间长,可能是审核效率低下造成的,也可能是改革让大家对上市充满希望,而且确实符合上市条件的好企业比较多导致的,如果是后者,这本身是一个好事,说明我们这经济和市场都比较活跃。事实上,我们现在确实处于第二种状态。就像中国游客行动起来可以在境外把商场买空一样,这么多对IPO热情似火的企业,集中到哪个交易所都会导致“塞车”,香港联交所审核进度近两年同样在变慢,排队很长甚至动员企业迟一点报材料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对不同类型公司审核上差异对待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堰塞湖”这个特定词语,就会影响包括监管者在内对事物认知,进而影响决策。为了避免让人们形成改革效果不佳的评价,监管机构就有动力行动起来消灭“堰塞湖”,从而会加大抽查力度、劝退、提高显性或隐性门槛等。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反应,会影响大家对市场化的期待和信仰的树立,而且实际上,排队长本身是很正常的事,而且更可以说是好事,慢一点就慢一点呗,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换一种说法,说中国十分活跃,注册制改革成效明显,企业上市热情高涨,满足上市条件的企业世界最多,是不是感觉起来就好的多?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李东昊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