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绿化”资产负债表:金融机构碳中和与脱碳的几点思考

2021年04月06日 10:28
从实质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脱碳(业务碳中和)比金融机构自身碳中和价值更高
郭沛源
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商道融绿董事长,商道咨询首席专家;还担任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理事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上市公司协会ESG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证券业协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责任投资(ESG)专委会专家顾问、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UNEP FI)中国顾问。

  【财新网】(专栏作家 郭沛源)金融机构脱碳(Decarbonization),也称金融脱碳,这个概念并不算新。在国际上,多年前就已经有“搁浅资产(Stranded Asset)”的说法,警示金融机构重视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传统化石能源相关资产的系统性贬损,建议金融机构逐步降低化石能源资产,直至完全脱碳。

  前些年,关注脱碳的金融机构以发展性金融机构、主权基金、捐赠基金为主,纯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还很少谈论脱碳。近两三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金融机构脱碳的话题也越来越热。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更多中资金融机构开始加入脱碳议题的讨论,甚至有金融机构提出碳中和目标。本文将简要介绍金融机构脱碳、碳中和这两个概念,比较两者异同,并提出一些思考。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杨胜忠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