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职场“形象”与“印象”

2017年01月13日 17:51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一个人的“形象”与“印象”之间,尽可能不要有太大差距,避免旁人因为误解而产生意料外的代价
陈嫦芬
财新网“芬解上班族”专栏作家,陈嫦芬教授任教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管院MBA、EMBA,及台湾大学财金系,曾赴美国史丹福大学及日本京都大学商学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着有教科书《“芬”解上班族──全相职场素养课》,于2015年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并于喜马拉雅FM电台开设音频节目《卓越之路》。资深国际投资银行家,前瑞银集团投资银行(UBS)亚太区副主席暨董事总经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亚太区副总裁、及汇丰(HSBC)金融控股集团台湾区投行总经理。长期参与公共服务,关心社会公益及妇女议题,目前投身华人“职场素养与领导力”教育,并为两岸创业家名师教练。

  【财新网】(专栏作家 陈嫦芬)“形象”固然重要,但如果周边的人对我的“印象”与我自以为的“形象”差距过大,那么我的“形象”就还算不上是“达标”。换言之,只是默默地自我打理、充实自己、谨慎表达,还不足够称为好的“形象”。这些学者强调,一个人还须要借助策略与技巧,将自己“形象”的素养核心,刻印在旁人的心上,形成对自己的“印象”,才能算是做足了功课。

  这是我在维也纳街头拍的一张照片,各位看过之后,留下什么“印象”?我的“形象”留在了别人的心上就是“印象”;同一个“形象”会在不同人的心上,留下不同的“印象”,这是源于观察者个人背景、历练及认知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解读。照片中的街头艺人看起来是位侏儒,但事实上他的长腿藏在了箱子里面,他比我还高。我在他面前伫足了三分钟,仔细地看着他,他一动也不动。我对这位街头艺人的印象,在这三分钟内很微妙地改变了,接着我看出了他装扮的巧门,不禁笑了出来;他知道我看穿了把戏,也会心地微笑。我在地上的小盒子里留下二欧元,问他可不可以拍张照?他轻轻点了下头,我便用照相机记录下他的“形象”,但这段往事成了我心中不灭的“印象”。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数据尽在掌握。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刘潇

财新微信